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5日讯 淄博市淄川区升级驻企服务工作机制,精准帮扶一家濒临破产的汽车生产企业转危为安,成为年产值超2亿元的行业翘楚。
在宏路重工的车场里,陈列着防爆料车、井下指挥车等多款矿井专用车,凭借在细分赛道的差异化产品研发,企业效益实现了逆势上扬。
山东宏路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艳红告诉记者:“截至8月份营收同比增长率达到了30%,这个行业并不是一个整体迅速增长的环境,总结起来,我觉得就是这些新的产品发挥了效能。”
新产品现在是“功臣”,而在四年前,却是“弃子”。当时,宏路重工的母公司被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收购,这些小众产品与“新东家”的业务不符,被打入了剥离名单。团队带头人张艳红不舍多年的耕耘成果,决定出来单干。自立门户的第一件事,就是还债。
张艳红告诉记者:“母公司脱离以后,要取消对子公司的担保,这样我们必须要把银行的两个800万元归还;供应商有对未来经营不确定性的担心,也纷纷前来进行结算;还有就是我们母子公司之间,多年形成的记账欠款。”
这些债务合计高达7000多万元,宏路重工不挣钱就得破产。而要稳住手里的订单,他们立马就需要厂房和车间,淄川经济开发区迅速组建了应急服务专班,锁定了正在建设的一个绿色制造产业园。
淄川经济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宇告诉记者:“把产业园一半的面积留给了宏路重工,协调施工方、协调投资方,加快施工进度,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企业就搬迁到了这个产业园。”
能接续生产,也只是暂缓危机,宏路重工迫切需要新产品来扩大市场,坚持差异化的竞争路线,他们把研发重心倾斜到了新能源矿井专用车领域。
山东宏路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徐传洪告诉记者:“环保占到第一位,第二个就是节能,第三点的话就是对于矿上的司机来说,驾驶的舒适性还有操作的感觉,整个都比柴油车要上一个等级。”
当地为企业持续输血,在每年一度的“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中,设置宏路重工专场,重点对接人才和技术资源。
淄博市淄川区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永红告诉记者:“宏路重工和开发区联合主办了一期装备制造的论坛,和山东理工大学、辽宁工业学院,还有哈工大、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进行产学研的合作对接。”
企业也加强自身造血功力,仍在举债的宏路重工每年坚持拿出上千万元用于研发。开发区还专门成立了汽车发展专班,把驻企专员的“挂包服务”升级为“专职服务”,帮企业申报了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工程,精准匹配政策扶持。
陈宇告诉记者:“从各个部门来抽调了部分骨干人员,同时我们还把原唐骏(宏路母公司)的一个副总来聘请到这个专班当中,有专业的人员包括一些专职的人员,来服务企业。”
如今,宏路重工的电动无轨胶轮车等多款产品在市场热卖。他们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年产值还突破了2亿元,彻底改写了命运。
张艳红告诉记者:“3年以内,在国内这个细分赛道,我们要保持头部,向龙头这个位置靠拢;中长期目标来讲,就是一定要走出去,发展成为一家全球型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