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生物制造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路径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将生物制造作为生物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9月17日,由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东广播电视台主办、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协办的“探寻万亿生物经济合成密码—2025山东生物制造媒体行活动”在济南启动。
9月17日——21日,媒体采访团将先后赴德州、潍坊、青岛、临沂、济宁、泰安、济南开展为期5天的集中采访。采访团将聚焦我省生物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走进产业一线,探寻产业突破的精彩细节,讲述企业成长的生动篇章,为山东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吸引优质合作机遇、汇聚蓬勃向上发展动能,闪电新闻客户端推出“探寻万亿生物经济合成密码”系列报道。
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20日讯 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鲁抗医药)是国有控股综合性医药上市企业、中国医药百强企业、山东省十强产业领军企业。产业布局涉及生物医药、动植物保健药品、环保科技等主要板块。
反式乌头酸,一个听起来拗口的名字,实际上却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它是一种国际粮油组织批准的一种食品添加剂,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在农业、医药和化工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在传统生产方式中,反式乌头酸主要从植物中提取,虽然在植物、细菌和真菌中都发现了反式乌头酸的存在,但其含量极低(0.1‰~1%),分离纯化成本非常高。化学合成法则面临副产物多、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些技术瓶颈导致反式乌头酸始终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严重制约了其下游应用开发。
反式乌头酸被美国能源部列入21世纪最有价值的潜在生物基化学品30种之一。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合作,通过合成生物技术,以具有卓越有机酸耐受能力的土曲霉工业菌株作为底盘细胞,全球首次实现了反式乌头酸的微生物高效合成,并成功完成了百吨发酵罐的发酵生产示范。该技术颠覆了以往无法大规模生产的植物提取和化学合成生产工艺,解决了反式乌头酸原料的可及性难题,为反式乌头酸下游应用技术开发提供了可能性。
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何德峰告诉记者,利用生物合成技术,生产成本由之前化学合成的一吨100万元降低到现在一吨3万元,使这个品种具备了在国内进行大规模推广的一个条件。也就意味着这个品种在实现绿色安全低毒的基础上,具备和目前国内化学合成的邻苯、间苯类的增塑剂同台竞争的条件。也希望通过后续继续的技术攻关,在这个品种的产业化上持续发力,让它能够持续增长上量,造福国内的人民群众 。
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药物研究院副院长郭强带领记者参观了反式乌头酸的生产线并表示,目前公司该项目已完成整个生物发酵全流程的开发,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年产值达到2.3亿元。
延伸产品反式乌头酸酯无毒无害,能够应用于食品包装、生物医疗、儿童玩具等对安全环保性能要求较为严苛的PVC门类。凭借经济性、环保性、安全性等优势,在解决我国乃至世界邻苯增塑剂替代这一行业“卡脖子”问题上,迈出了产业化推广的坚实一步,市场前景广阔。
该项目获得中国科技部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项--总决赛优胜奖,科技成果鉴定获评“国际领先水平”,入选九部委联合下发的《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荣获2024年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另外,在2024中国生物制造大会上经专家评议,“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及多场景应用”入选“2024生物制造产业化十大优秀案例”,2025年5月全球首个反式乌头酸绿色生物制造项目在鲁抗医药投产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