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预制菜相关话题,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已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近日,“预制菜之争”将预制菜行业信任问题推向风口浪尖,这一争议焦点在于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两大核心关切:知情权缺失与质量隐忧。这已经不是餐饮企业第一次面对预制菜的质疑了。争议反复出现,反映出预制菜行业存在很多模糊地带亟待厘清。
预制菜定义之争存在认知差异
目前,消费者眼中的预制菜、商家口中的预制菜和政策文件中的预制菜,存在显著差异。在普通消费者眼中,中央厨房、食品工厂出来的都是预制菜。
然而根据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预制菜是指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中央厨房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或成品菜肴也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这种差异导致大家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经过舆论场放大以后,演变为“鸡同鸭讲式”的争议。
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是解决争议的关键
消费者反对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商家的信息不透明。许多餐厅以“现炒”为卖点,却暗中使用预制菜。这种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导致信任塌方。消费者真正抵触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信息不透明”带来的被欺骗感。
当消费者花费数十元甚至上百元点一道菜时,他们有权知道这是厨师新鲜现做的还是从工厂流水线下来、解冻复热的预制菜。
日前,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次国标草案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禁止添加防腐剂,并规范原料、加工、运输全流程。预制菜国标出台,只是为行业划定了“及格线”,远非抵达“优秀线”的终点。
监管不能仅停留在“纸面”,应让标准真正“长牙带刺”
即使预制菜国标已正式“落地”,也需在执行层面持续发力。监管不能仅停留在“纸面”,而是要让标准真正“长牙带刺” 。
目前一些政策文件虽然明确提出推广预制菜的明示,但并不是强制要求,更多是靠餐饮企业自觉行为,这显然不具操作性。
在实际经营中,商家会担心引起消费者反感,只要不违反规定,肯定不愿意明示。因此,需要细化各项管理条例和细则,以及采取快速检测的手段。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需求是存在的。说到底,遮遮掩掩不如大大方方,自觉接受监督与比较。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明示制度的推广,正是从被动监管到主动防控的转变。标准与透明化是筑牢信任的基石,唯有通过透明与标准,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