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这剧最近火得离谱,热搜就没断过,连取景地沂南也跟着沾光 —— 游客乌泱泱挤进村,当地大爷大妈忙着给人指路,嘴里还念叨:"就是这儿,宁绣绣嫁过来那天......"
说真的,这剧能火一点儿不意外。你看杨幂在地里薅草那镜头,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的样儿,哪还有半分明星架子?林永健演的庄稼汉更绝了,为了半分地跟人讨价还价,那股子较真劲儿,简直把庄稼人的魂儿都演活了!最戳人的是那些老讲究 —— 打春牛、踅谷仓,还有 "俺知不道" 这种土话,一听就接地气,比那些悬浮剧实在多了。《生万物》的成功,在于其精准捕捉了土地与中国人之间血脉相连的情感脐带。
沂南能走红也不是撞大运。这儿早就有 "乡村好莱坞" 的名头,前前后后拍了 450 多部戏,《生万物》就像根导火索,一下子把这儿点燃了。剧中 90% 的场景都取自红嫂家乡旅游区,那些百年石屋、石板街巷,还有宁绣绣出嫁时花轿走过的常山庄村头,现在全成了游客打卡的香饽饽。数据显示,2025 年暑假沂南重点景区游客量眼看要破 200 万,红色研学团就来了 4000 多批。跟有些地方 "火一把就凉" 不一样,沂南这波操作挺聪明 —— 准大一新生免门票,还能穿剧里的衣裳体验红色小戏,不光让你拍照打卡,还能实实在在摸到那段历史。当地文旅局的人说得在理:"短期靠营销引流,中期靠内涵留人,长期靠生态扎根。"
《生万物》与沂南的双向奔赴,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播提供了范式启示。在内容创作层面,它证明了严肃题材同样可以 “破圈”。在文旅融合层面,沂南的实践揭示了 “影视 + 文旅” 的进阶路径:从单纯提供拍摄场景,到构建集影视拍摄、红色教育、文创消费于一体的产业生态,这种全链条的升级,让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说到底,《生万物》火的不是明星,沂南火的也不是一时新鲜。是咱中国人骨子里就念着那片土地,稀罕那些实实在在的日子。这或许就是最该琢磨的理儿:真正的文化力量,永远长在泥土里,开在人心上。
齐鲁频道记者 王吉府 戚婧 周世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