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丨让“小块头”迸发大能量

在山东海特电子的生产车间里,一根直径仅0.05毫米的铜丝静静躺在操作台上——这根细若游丝的金属线,是从8毫米粗的铜棒里连续拉制而成,能延伸至十五万米;更令人惊叹的是,经过企业自主研发的工艺,原材料从“4个9”纯度提升至“6个9”,让这根铜丝成为芯片里输送电流的“隐形骨架”。

就是这样一家成立仅四年的“小”企业,不仅拿下山东省2024年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更实现年产值从3万元到6600万元的飞跃,成为日本爱发科等全球巨头的供应商。

技术攻坚是“小块头”站稳脚跟的“硬脊梁”。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灵魂。过去高端纯铜材料依赖进口,海特电子董事长魏传兵带着团队扎根车间,既要解决不同温度下的杂质祛除难题,还要突破国外设备垄断——“买设备只能看别人脸色,自己摸清设备脾气才能不卡脖子”,正是这份执拗,让企业掌握了从提纯到拉制的全流程自主技术。同样在青州,晨宇电气面对海上风电变压器被国外垄断的局面,用一年多时间攻克海上高腐蚀、高损耗难题,研发出69千伏顶配产品,如今产品已服务国内19条高铁线路。山东的专精特新企业,正是靠着“择一米宽,掘万尺深”的韧劲,在细分领域打破技术壁垒,让“小产品”撑起“大市场”。

政资协同是“小块头”添油加力的“强引擎”。中小企业成长路上,资金和政策往往是关键卡点。海特电子研发成功后想扩产,却面临设备升级的资金压力,鲁信创投及时注入2000万元股权投资,让企业产能从100多吨跃升至1000吨,客户拓展到50多家。

这样的“及时雨”,在山东不是个例。山东将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纳入全省十大行动、要素十大保障等政策文件的重要内容,每年将为民营中小企业转(续)贷1500亿元以上,每年统筹60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实施升规纳统分档奖励;同时,用好省级重点“小巨人”奖补资金,建设以技术支持、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融通等为主要功能的专精特新赋能体系。从财政奖补到资本赋能,从政策护航到服务下沉,山东构建起“输血”与“造血”并举的支持体系,让“小块头”有了闯市场、扩规模的底气。

梯度培育是“小块头”集群成长的“好土壤”。专精特新不是“孤军奋战”,需要体系化培育让更多“好苗子”长成“参天树”。以山东为例,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中,山东精准“选种”,精心“育苗”,精细“培优”,每年计划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以上。山东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机制,首创融链固链山东模式,推动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产业链建链延链的“主攻手”、供应链上循环融促的“配套专家”。像海特电子这样的企业,从创新型企业起步,一步步成长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未来还能向“小巨人”冲刺。截至2025年,山东已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万家、“小巨人”企业1163家、省瞪羚企业3028家,培育23家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正是这片“好土壤”,让“小块头”们既能单打独斗闯难关,也能抱团取暖拓市场。

“专精特新”企业用一个个“小突破”,筑起了产业链的“大支撑”。这些“小块头”或许规模不大,却在关键领域扮演“关键先生”;或许领域不宽,却在细分赛道上做到“行业顶尖”。未来,随着山东持续优化培育生态,必将有更多“小块头”迸发大能量,为“山东制造”向“山东智造”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文/刘国栋)

来源: 闪电新闻
编辑: 刘国栋
责编: 刘科春
审校: 张洁
主编: 董光强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