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九重阳节

秋意渐浓,九九重阳。这个承载着“长久长寿”美好祈愿的节日,自古便浸润在诗情与雅趣之中。王维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道尽了千年不变的思念;而登高、赏菊、饮菊花酒,这些沿袭至今的习俗,更是在秋风里平添了几分风雅与温情。

登高望远,且看齐鲁秋韵
这个重阳,不妨走进山东的秋日画卷。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正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从泰山的雄浑、崂山的奇绝,到抱犊崮的清幽、云门山的禅意,再到沂蒙山的壮美……处处层林尽染,秋色正浓。这里不仅是登高望远的绝佳去处,更蕴藏着深厚的“尊老孝亲”文化底蕴,一步一景间,皆是传承。
古画寻幽,一窥千年风雅
重阳的意趣,早已被古人悄然藏进画中。“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清代《重九登高图》里,群山连绵起伏,层峦叠嶂,两位高士品茗对坐,高雅超脱之态让人艳羡。赏菊作为重阳极具仪式感的一环,在《十二月月令图(九月)》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庭院中错落摆放着十余盆精心栽培的菊花,有人凭栏观赏,有人聚在一处闲谈,还有仆人在一旁备着美酒。从登高望远的开阔,到赏菊饮酒的惬意,原来最好的重阳光景,早已被古人用笔墨定格在方寸之间。
文物载情,读懂福寿密码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笔下重阳节的思亲之情,早已融入民族记忆。而节日所承载的敬老传统,也静静地沉淀于文物的器形纹饰之中。无论是寄托健康长寿愿望的纹样,还是象征吉祥的造型,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千年来人们对长者最美好的祝愿。器物虽异,心愿相通,循着这些古老载体,我们触摸到的是历久弥新的情意与传统。
陶鸠无声,孝道千年可触
中国孝文化传承千年,西汉时期的彩绘负壶陶鸠与鸠杖,正是汉代敬老制度的实物见证。通过“鸠鸟”这一意象,古人巧妙地将国家对老者的优抚与民间孝亲观念熔铸为有形器物。这些珍贵的文物,让延续千年的孝文化变得可触可感,见证着“敬老之心,古今同频”的永恒主题,让中华孝道在岁月长河中薪火永续。
丈量山巅,尽览齐鲁豪情
重阳登高,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这一次,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齐鲁大地!这里不仅只有五岳独尊的泰山,更有一系列巍峨耸立的高峰等待征服。从磅礴的泰山之巅到奇秀的崂山极顶,在层林尽染的秋色中,开启一场穿梭于自然奇观与千年人文之间的视觉之旅。这个重阳,让我们一起用脚步丈量山东之巅,在登高望远中感受穿越时空的豪情!
重阳,不仅仅是秋日的一场登高望远,更是深植于我们文化血脉中的“孝亲敬老”。它藏在古人的笔墨间,凝固在千年的文物里,也跃动在每一个尊老爱亲的日常瞬间。这个重阳,愿我们都能在秋韵中品味传统,在陪伴中传承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