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30日讯 今天,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等有关政策。

房屋市政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当前,人民群众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变,对市政基础设施的需求也从“基础功能的满足”向“综合品质的提升”转变,城市建设正在向宜居、韧性、智慧方向发展,建筑产业也在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为进一步加强房屋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山东省住房和建设厅近日印发《关于落实房屋市政工程建设单位质量首要责任的通知》《关于落实房屋市政工程建设单位安全生产首要责任的通知》,编制出台《山东省工程建设质量标准体系(2025年)》和《山东省工程建设安全标准体系(2025年)》,首次将设计、施工、运维、改造、拆除等工程建设全过程、各环节纳入,实现“项目建到哪、标准跟到哪”。
发布会提到,高效抓好工程质量安全,是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福祉、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要求。抓工程质量安全,就要抓住“牛鼻子”。建设单位作为工程项目“总牵头人”,其对质量安全责任的认知程度、对技术标准体系的把握程度、对施工过程管理的精细程度,直接决定了项目的质量安全水平与品质。特别是在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建设“好房子”方面,无论是落实“五好”要求,还是解决“6633”问题,建设单位都是直接组织者和执行者。但是,目前部分建设单位对落实质量安全首要责任仍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比如,对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清、市场行为不规范、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极易导致工程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山东分别印发《关于落实房屋市政工程建设单位质量首要责任的通知》《关于落实房屋市政工程建设单位安全生产首要责任的通知》,清晰、精准地明确建设单位在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这两个维度的法定责任和管理要求,引导建设单位建立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体系。
建设单位在工程质量方面,一是严格勘察设计,要组织勘察报告验收、勘察技术交底和验槽,不得设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构件配筋率、单位建筑面积钢筋用量上限等要求;严禁以“优化设计”等名义变相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不得擅自修改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二是保证资金到位,积极推进施工过程结算和无争议价款结算,不得以审计或结算审核结果未出具为由拒绝或延迟付款。三是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在施工现场设立专门质量管理部门或配备与工程规模相适应的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加强对关键部位、关键工序、隐蔽工程等质量管控节点监督检查;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有效防控隔音差、串味、渗漏、开裂等住宅工程质量易发问题,并落实质量信息公示、永久性质量责任标牌等制度。四是加强建材、部品部件、设备的质量管理,应参与或委托监理单位对主要建筑材料、部品部件和设备实施进场验收。五是严格委托检验检测,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检测机构减少检测项目、降低检测标准、出具虚假报告,不得转嫁检测费用。六是严格落实验收交付制度,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交付使用;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落实分户验收、先验房后收房制度,向买受人提供制式《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七是严格履行质量保修责任,建立质量回访、投诉处理机制,及时组织处理质量问题。
在安全方面,一是严格执行安全标准,严禁对相关参建单位提出不符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要求。二是压实主要负责人责任,建立健全并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严禁层层推卸、弄虚作假、搞“挂名法人”逃避安全责任。三是足额拨付安全文明措施费,在施工合同中明确费用总额、支付计划、使用要求、调整方式等条款。四是强化危大工程管控,在招标文件中列出危大工程清单,施工中委托第三方进行监测,对发现不按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的,立即责令停工整改。五是健全安全自查机制,要自行或委托具备相应能力的专业机构检查项目安全生产情况,及时排查安全事故隐患,整改后组织安全专项评价,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六是完善安全生产应急体系,与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共同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精准有效的执行,离不开科学完善的标准支撑。建设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执行的国家和地方标准数量庞大,管理和技术人员需多方查证,工作量大且存在遗漏风险。为方便使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编制形成《山东省工程建设质量标准体系(2025年)》和《山东省工程建设安全标准体系(2025年)》,集成了当前涉及工程质量安全的各项标准。
两个标准体系是在系统梳理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现状基础上,统筹现实需要和预期发展编制形成。每个体系都包含四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标准体系结构、现行和在编标准目录、拟编标准目录。经统计,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中,质量和安全方面分别有996项、604项;待编的地方标准中,质量和安全方面分别为37项、17项。
两个标准体系覆盖了从规划、设计、施工到验收、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结构清晰、内容全面。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内容系统性,首次以体系化的形式,构建了层次分明、协调配套的质量安全标准框架;二是技术先进性,融入了节能降碳、绿色建造、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等新理念,体现了标准的前瞻性;三是动态适用性,体系将响应政策调整、和行业发展同步更新,通过定期评估、工程实践反馈及技术升级等,优化迭代标准,保持长期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