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版“摘星”图鉴|三问硬核山东 剑指星辰大海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话,在齐鲁大地上正从梦想照进现实。今天,省政府新闻办在烟台海阳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一份直指苍穹的“摘星指南”现场亮相。山东现在已然是航天圈一位不容小觑的“硬核玩家”。

当然,这并非一时兴起。山东的航天梦,自2019年成功实施中国首次海上火箭发射后便悄然启航。如今,这份指南更像是一声集结号,背后是山东早已布下“天罗地网”的底气。

一要问:凭什么是山东?

在商业航天这条赛道上,山东拥有全国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发射场搬到了辽阔的黄海之上。截至目前,这里已成功保障19次海上发射,将127颗卫星精准送入轨道,发射能力与频次稳居全国前列。

当然,这绝不仅是“3、2、1,点火”那么简单。今年8月到9月,短短一个半月,东方航天港连续完成3次发射,充分验证了其“航班化”高频发射的超强实力。这种“说发就发”的快速响应能力,正是山东在航天赛道上的竞争力。

在山东,不仅能把火箭“送上天”,还能为火箭“练内功”。全省拥有全国规模第一的商业火箭发动机试验设施,为火箭造“心脏”提供顶级试验场。一“发”一“试”,一动一静,构成了山东独步江湖的“王炸”组合。

二要问:山东有什么?

一张“航天全景图”,实力不容小觑。山东围绕海上发射织就了一张覆盖全省、配套完整的航天产业大网。产业布局,错位发展,集群效应凸显。

烟台打造“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全产业链闭环,从制造到文旅,一应俱全。济南、泰安主攻技术含量极高的液体火箭制造和卫星研发,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空天信息大学等“最强大脑”在此集结。青岛聚焦卫星测控和海洋遥感应用,为太空中的“山东星”提供精准的地面导航和数据服务。

目前,山东已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的能力,长征火箭、东方空间等行业巨头云集。火箭上关键的“油箱”(贮箱),年产能150个,全国领先。济南即将投产的卫星产线,更能实现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速度。智能传感器、火箭发射架等等关键部件,山东都能造!

三要问:未来怎么干?

有了硬核家底,山东的“摘星指南”更是用真金白银的诚意,为航天梦保驾护航。

发射怕有风险?政府来分担!每个海上发射项目,最高补贴300万保险费,让你“放心飞”。

数据想变现?政府给奖励!玩转卫星数据应用,最高奖励500万;搞出厉害的卫星应用大模型,再奖100万。

发展怕单干?集群来助力!每年评选10家优秀配套企业,每家最高奖励100万。

总而言之,山东发展商业航天,不是跟风,而是蓄谋已久。它手握“海上王炸”,背靠雄厚的工业“家底”,辅以精准的政策“助推器”。山东正在向着“空天强省”的目标全速前进。下一次,当你仰望星空,看到的那颗闪亮新星,或许就带着“山东造”的印记,从九天之上,发来问候。

齐鲁频道记者 孙超男 戚婧 周世悦报道

来源: 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
编辑: 戚婧
责编: 崔亚楠
审校: 黄鑫
主编: 李化成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