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抢秋”|秋粮储存如何防霉变?小麦晚播注意什么?多方专家支招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5日讯 当前,正值全省秋粮集中收获的关键时期,然而今年10月份以来,我省遭遇连续10多天的阴雨天气,降水范围之广、雨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给秋粮收获造成很大困难。

伴随阴雨绵绵的天气,随之而来的就是土壤湿度高、农机收获和晾晒难等问题,如何科学应对不利天气影响,打赢秋粮生产攻坚战?

今天(10月15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气象、农技、小麦等专家介绍“三秋”生产技术有关情况。

目前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接下来的天气将会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9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达311.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14.6%,多地降水量超常年2倍以上。阴天日数、降水日数与降水量均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10月以来降水量141.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751.2%,已超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长连阴雨过程。

那么,接下来的天气将会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预计10月17日仍有一次全省性降雨过程,鲁南地区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其他地区有小到中雨局部大雨;17—20日有一次冷空气过程,平均过程降温幅度达10℃左右;最低气温鲁中山区7℃左右,沿海地区12℃左右,其他地区10℃左右。降水降温过程对土壤散墒有一定不利影响,秋收进度可能进一步延缓。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全省平均降水量14.0~16.0毫米,较常年(17.6毫米)偏少1~2成,平均气温12.0~13.0℃,较常年(11.8℃)略偏高。主要有三次降水过程出现在10月31日—11月1日,小雨;11月4—5日,小雨;11月8—9日,小雨。

预计10月18日起全省将会进入降水间歇期,据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陈辰介绍,山东18日起气象条件对土壤散墒较为有利,建议提前做好收割机械和烘干设备调度调配工作。对具备机械进地条件的田块,充分利用降水间歇期全力抢收已成熟秋作物。

  

收烘储并举 闭环收秋粮

全力保障农户利益

面对严峻形势,全省1.8万名农技人员已深入田间开展帮包服务,全力打好“秋粮保卫战”。针对土壤湿度高、农机作业难等问题,全省已调集排水设备3.1万台,组织1300余支农机应急队,投入玉米收获机11.82万台,其中履带式收获机9110台。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彭科研介绍,“当前正值全省秋粮集中收获的关键时期,仍然面临土壤湿度高、农机收获和晾晒难等问题,抓好秋粮收获减损,从技术上讲,应该坚持精准施策、分类处置,通过加紧排水降渍、科学分类抢收、及时烘干晾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秋粮损失。”

  

对正常在田、尚未完全成熟的地块,不要着急抢收,待作物成熟后,结合天气状况、农机匹配度、籽粒含水量和烘干、晾晒、仓储条件等,适时进行收获。同时,统筹做好玉米收获和小麦播种衔接,压茬推进,为后续小麦高质量播种创造良好条件。”

连续降雨加大机械化收获难度,也将增加后续作业环节。目前,5个市玉米收获进度超80%,天气转好后将转入小麦抢种阶段,预计今年耕播时间更为集中。

据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侯献伟介绍,“前期抢收作业中,机械对农田的破坏较为严重,车辙深度普遍在10-20公分,单纯使用旋耕作业很难达到平整种床的效果。建议先进行深耕翻作业,晾地散墒,等墒情合适时再用旋耕机或耙等机具进行一到两遍碎土整地作业,备播。

  

抢收后的安全储藏是保障农户利益的关键。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安全储粮专家、高级工程师程小丽表示,针对高水分玉米储存风险,山东从农户、储备企业、贸易企业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全链条安全储存网络。

农户储存方面,抓好离地通风关键环节,用好“玉米楼子”传统智慧,做好简易辅助降湿与专业求助。连续阴雨时,可在玉米堆周围撒干沙土、生石灰吸湿,避免霉变;若为少量玉米,可用风扇辅助降湿;天气转晴后,需将玉米摊薄至5-8厘米晾晒,每2小时翻动一次。若玉米水分超过18%,最稳妥的办法是联系周边粮食烘干企业或产后服务中心,通过烘干、代存代放消除霉变风险。

储备类企业承担长期安全储粮的战略任务,核心在于技术综合应用与风险全面防控。建议构建精细化温湿度控制体系,延伸湿粮应急处理与便民服务。

贸易类企业以粮食流通为核心,储粮策略兼顾安全与高效周转、动态风控。建议打造快速响应与高效物流体系,强化库存动态风险管控。

小麦晚播成定局  

专家建议选择合适品种适墒播种

  

今年小麦大面积晚播已成定局。专家给出建议,晚播麦田应选用分蘖成穗率高、群体构建快、根系发达的多穗型品种,并适当增加播量。

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李升东介绍,目前来看,今年小麦大面积晚播已成必然。从以往的生产经验来看,晚播小麦生产应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科学选种。晚播麦田要选择分蘖成穗率高、群体构建快、根系发达的多穗型小麦品种。

二是适当增加播量。依靠主茎和大蘖成穗是晚播小麦来年取得产量的关键,今年秋播一定要做到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过了适播期以后应科学增加播种量。霜降后每晚播一天播种量增加一斤,上限控制在40-45斤。

三是适墒播种。当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80%时(即握土成团,落地散开)再进行整地、播种作业。防止抢耕、抢种造成的烂种、烂苗和土壤板结等次生灾害;做到高质量播种,建议采用高性能复式条播机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墒情适宜条件下适当浅播(3公分左右),加快培育壮苗,避免苗小、苗弱。

四是增施磷肥、科学补氮。苗弱、分蘖少、根系发育差是今年晚播小麦面临的主要问题,晚播小麦的生长重心是“先壮根、再促苗”,适度增施磷肥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小麦抗寒能力。

科学补充氮肥能加快苗情转化、培育壮苗。结合土壤墒情(秋汛后多湿)和玉米秸秆还田量,建议亩增施尿素10-15斤。

五是有条件的地方建议深耕深翻整地。多年的经验证明,深耕翻是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小麦冬季和来年干热风抗性的重要技术措施。尤其是在今年玉米秸秆含水量大、粉碎效果差的条件下,深耕翻更是提高播种质量的关键技术措施,建议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深耕翻整地。

六是因地制宜采取免耕播种。对丘陵旱地和局部极端湿涝地块可采用免耕播种。免耕播种机带有苗带旋耕功能,可确保小麦苗床一致,出苗均匀,并且苗带旋耕也能起到较好的保墒效果。

来源: 闪电新闻
编辑: 郭允娜
责编: 刘岩
审校: 穆楠
主编: 崔维莉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