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至19日,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在滕州举办,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古今回望,而是一次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深度对话,一场东方哲思与当代实践的破壁交融。
墨子“兴天下之利”的科技伦理、鲁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科技革命与全球变局交织的当下,穿越两千余年时光长河,正为破解时代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绵长的东方智慧。这场以“‘四大全球倡议’视野下墨子鲁班文化遗产与当代人文和自然科学融合发展”为核心议题的盛会,让“科圣”与“工匠祖师”的思想同频共振,照亮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一
有人将墨子、鲁班的研究归为“故纸堆里的学问”,却忽略了这两位先哲思想中直击现实的力量。墨子作为先秦诸子中唯一的自然科学家,在《墨经》中系统记载小孔成像、杠杆原理、力学平衡等发现,其小孔成像实验较西方早数百年,“三表法”更是古代版“科学研究方法论”;而“利于人谓之巧”的科技伦理,正是当下科技向善的原始注脚。鲁班则以曲尺、墨斗、榫卯等发明,将天才巧思转化为实用技艺,因地制宜、因需造物的实践理念,至今仍是现代设计的核心准则。
如今,这些智慧正成为回应时代之问的“活密码”。面对人工智能伦理争议,学者从墨子“兼爱”思想中提炼出“技术普惠”的准则,从鲁班“不造无用之物”的理念中明确“技术实用”的边界;针对全球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困境,鲁班榫卯“精准契合”的思维,为精密机床研发提供灵感,墨子“摹略万物之然”的观察方法,助力新材料研发突破瓶颈;在国际冲突频发的当下,墨子“非攻”的和平主张与鲁班“以技止战”的守城智慧,更与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的内核高度契合。
此次大会收到的112篇论文,更印证了这种智慧的生命力。有科学家将墨子逻辑体系与人工智能算法结合,探索更具解释性的AI模型;有工程师借鉴鲁班榫卯结构,优化建筑抗震设计;还有环保学者以墨家“节用”理念为基础,提出低碳生产的实施方案。这些研究不再是对古代文献的简单解读,而是让班墨思想真正融入科技研发、社会治理的现实实践。
二
历史上,墨子与鲁班曾四度交锋:鲁班为楚国造云梯欲攻宋,墨子千里赴楚以“守城之技”止战,二人虽理念有别,却在“技术服务于人”的核心上达成共识。墨子重“科技思想”,为技术发展定方向;鲁班重“工匠实践”,让科学理念落地生根。思想与技艺的互补,正是班墨文化最珍贵的特质,也在本届盛会上得到生动延续。
本次盛会不仅邀请120余名科学家、学者探讨墨子科技思想的当代价值,更通过全国城市主导产业职业技能竞赛、鲁班技艺非遗展演等活动,让鲁班精神“活”在当下。在职业技能竞赛现场,工匠们将把鲁班榫卯的“严丝合缝”融入现代机械加工;在非遗展演环节,传承人将以传统工具配合前沿技术,演示古法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这些思想引领实践、实践反哺思想的互动,俨然是班墨文化的当代诠释。
多年来,山东高校在墨子鲁班学术研究领域的持续探索,更将这一互补落到实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山东大学和滕州市联手成立墨子研究所,在墨子里籍、墨经、墨学史、墨家军事等方面的研究,均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让墨学研究迎来“第二次复兴”。近年来,《墨家学说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墨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等重点项目陆续立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和治国理政方面的现实意义,推动传统智慧赋能现代创新的路径愈发完善。
三
墨子曾言“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在本届盛会上转化为中外文明对话的平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秘书长张景安,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监事长孙小淳,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主席里卡尔多・布西等国内外嘉宾、知名专家学者分别结合研讨会主题作主旨演讲,带来多元的视角、权威的分析和深刻的见解,碰撞出思想火花、凝聚起智慧力量,让班墨文化成为跨越国界的“通用语言”。
长期以来,提及古代科技,人们多联想到西方伽利略、牛顿,却忽略了墨子在光学、力学领域的开创性,鲁班在工程技术上的卓越贡献。盛会通过梳理班墨成就,将中国古代科技纳入全球科学史框架,让世界看到人类文明进步不是单一脉络的延伸,而是多元文化共同推动的结果。墨子的“科学思维”与鲁班的“工匠精神”,早已是人类共同的智慧财富。
更重要的是,对话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文化共识。当下,西方某些国家奉行“科技霸权”,墨子“兼爱尚同”的互利理念、鲁班“协作造物”的团队精神,为构建新型国际科技合作关系提供了替代方案;部分地区陷入发展与环保的两难,墨家“节用兴利”与鲁班“就地取材”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东方思路。可以说,盛会不仅是对班墨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国以文化自信参与全球治理的生动实践。
从墨子“巧传则求其故”的探索精神,到鲁班“智者创物,巧者述之”的实践理念,班墨文化不是静止的历史,而是流动的智慧。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的举办,让更多人读懂两位先哲的思想,更印证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在于复古,而在于赋能当下;不在于独善其身,而在于惠及世界。期待未来班墨智慧在更多领域落地生根,让科技向善、匠心筑梦的理念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文/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