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纪录片《大河之洲》第二季在国家地理频道《华彩中国》栏目面向全球首次播出,随后于10月5日晚在山东卫视4K超高清频道晚间黄金时段与国内观众见面。这部由中外联合团队历时三年打造的纪录片,通过持续四季的蹲守拍摄,以前所未有的全新视角,记录了黄河三角洲众多珍稀动植物的生命轨迹,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生命、和谐与希望的自然盛宴。
众所周知,在纪录片的叙事体系中,不同的视角,往往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大河之洲》第二季,正是通过镜头语言大小运用,深入挖掘生态系统的内在逻辑和生命故事的细腻情感,实现艺术表达与国际传播上的双重突破。
技术上由大到小,开创生态美学表达新范式。
先进技术的巧妙运用无疑是《大河之洲》第二季的一大亮点。创作团队采用“从太空到毛孔”的拍摄理念,运用高空航拍、地面跟拍、微距特写等,构建起由大到小的多层次视觉体系。
在宏观层面上,创作团队采用4K超高清、无人机航拍以及延时摄影等技术手段,将黄河入海口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从高处俯瞰,蜿蜒曲折的水系如大地血脉般延展,湿地生态系统随季节更迭变化,数万只候鸟组成“鸟浪”掠过天际,给观众带来了天地广阔、万物自由的强烈震撼。这种宏观视角下的叙事方式,使《大河之洲》超越了简单的风光纪录片,成为观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窗口;在微观层面上,通过高清微距镜头,震旦鸦雀衔枝筑巢时的每根羽毛都清晰可辨,丹顶鹤育雏时的一举一动充满着母性光辉;水下摄影机记录着弹涂鱼独特的生存智慧,红外相机则捕捉到夜行性动物的活动轨迹。这些微小而精致的生命瞬间,不仅展示了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更揭示出生物多样性的深层价值。
在科技助力下,大视野的宏观叙事与小细节的微观刻画得以完美融合,为纪录片增添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对生态系统的复杂与精妙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为生态纪录片的美学表达开创了新的范式。
情感上由小到大,沉浸感知野生动物灵魂温度。
《大河之洲》第二季的成功,在于其将“大情感”寄托在“小生灵”之上,构建起一套全新的生态话语体系。面对“拍摄对象无法交流”的挑战,创作团队跳出传统自然类纪录片的传统套路,选择以“拟人化”视角赋予野生动物以灵魂温度。
镜头里,丹顶鹤父母在危险面前将孩子紧紧护住,斑头雁在迁徙路上咬牙坚持,“鸟浪”奇观背后弱者抱团展现生存智慧。正是有了情感的加持,这些画面才变得有血有肉、张力十足。同样,在这种叙事逻辑下,观众也仿佛从“旁观者”变为了“参与者”,沉浸式代入镜头下的生命际遇,或高兴或难过。在这一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再是写在纸张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所有人内心深处升起的情感共鸣。
传播上由小到大,以国际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从策划之初,《大河之洲》第二季就着眼于国际传播,采用国际联合摄制的方式,汇聚了中外最顶尖的创作力量。这种创作模式,让纪录片在叙事语言上实现了国际表达与中国叙事间的完美融合;在内容呈现上,《大河之洲》第二季采用了更加贴近国际观众习惯的叙事方式。比如,将泥滩上天津厚蟹的生存竞争比喻为“泥滩版《饥饿游戏》”,将杜鹃的巢寄生行为描述为“鸟界诈骗犯”等,这些生动风趣的类比方式,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快速理解纪录片所要传达的生态概念,也在无形中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在传播策略上,《大河之洲》第二季则充分体现了山东广播电视台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创新思维。纪录片于9月27日在国家地理频道《华彩中国》栏目面向全球首映,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逾3亿用户。通过“借船出海”模式,让黄河故事、山东故事、中国故事以更生动、更具亲和力的方式触达全球观众,也让黄河三角洲的生态成就从专业领域走进大众视野。
当镜头在大与小之间自如游走时,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生命画卷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大河之洲》第二季的成功,不仅为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的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更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文/薛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