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山东省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6—2028年)》政策例行吹风会
文字实录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11月12日(星期三)10:00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省科技厅负责同志等解读《山东省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6—2028年)》等4个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齐鲁网、闪电新闻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 今天,我们邀请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海生先生,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李文生先生,省科技厅副厅长梁恺龙先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李英峰先生,滨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屈跃宽先生,解读《山东省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6—2028年)》等4个行动计划,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孙海生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机器人、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4个产业三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近日,省科技厅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实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一、出台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我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根据我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的发展需要,自去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省科技厅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现代海洋、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盐碱地综合利用、脑机接口、量子、文化等13个重点产业,分别制定了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本次4个行动计划印发实施后,实现了我省19条标志性产业链全覆盖。 二、主要内容 机器人、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等4个行动计划聚焦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明确了关键核心技术公关、重大标志产品和示范应用的主攻方向。力争到2028年,突破200项以上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80项以上原创性重大成果,打造20个以上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产业能级实现大幅跃升。 在机器人产业领域,紧紧抓住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围绕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软件系统、整机制造等关键环节,重点攻克智能传感、人机交互、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研制先进伺服电机、操作系统软件、特种机器人等创新产品。加大场景应用拓展力度,推动机器人在汽车、家电、交通、医疗、文旅、救援、采矿等多领域多环境中的深度应用,打造100个具有代表性的标杆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机器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未来产业先行地。 在现代食品产业领域,坚持安全、营养、绿色、智能发展方向,围绕食品原料、功能组分、营养健康食品、生产加工装备等全链条开展系统攻关。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构建全链追溯和质量控制、绿色包装和清洁生产、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筑牢食品安全防护网。在提升食品营养水平方面,攻克快速冷却、配方个性化配置、营养稳态化递送等技术难题,创制功能性油脂、特医食品等100种以上创新产品,大幅提升现代食品附加值,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在轻工纺织产业领域,围绕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需求,提升绿色低碳生产工艺,强化前沿技术研究和高端产品开发。比如,在纺织领域,加快研发具备长效阻燃、无氟疏水等多功能的先进纤维制品,开发人造血管、医用敷料等高端医用纺织品,研制无源降温、智能检测、仿生与生物合成等新型纺织品。在造纸领域,针对航空航天、电子电器等特殊需要,研制耐极端温度纸、高压电解电容纸、纸基柔性电子器件等新产品,大幅拓宽纸基材料应用场景。 在现代冶金产业领域,面向行业转型需求,加快高端原材料制备、精密加工工艺、核心装备与零部件的研发与应用,重点研制超高强度钢、海洋用铝合金、极薄锂电铜箔、光伏用银浆料等高端产品,大幅提升“拳头产品”核心竞争力。面向深海深空、新兴能源、生命科学等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开发稀土功能材料、特种镁、钛合金等前沿材料,加快实现产业化,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推动我省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冶金产业创新高地。 同时,4个行动计划从创新资源统筹、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人才保障、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集群发展和完善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推进举措。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紧紧围绕“2+17”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工作体系,锚定目标方向,狠抓政策落实,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省科技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将服务产业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系统构建了“2+17”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工作体系。具体指的是,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高规格印发了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2个指导性文件,同时聚焦19个标志性产业链的发展需求,省科技厅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人工智能、工业母机、低空经济等17个重点产业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在推进落实过程中,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 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夯实深度融合基础。让科技攻关更精准。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项目凝练机制,强化厅市联动、部门协同,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发射升空,世界在建工程最大直径盾构机“山河号”下线,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出港运行,催化裂解制烯烃技术降低原油消耗70%,“十四五”以来已获批1类新药9个、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让平台支撑更有力。强化绩效评价、动态调整,提升创新平台效能。平台布局阶段突出产业“契合度”,17个重点产业领域的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数量,超过我省平台总数的70%,重大创新平台与产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平台建设阶段突出“显示度”,支持平台精准对接重点产业创新需求,组织开展前瞻性、原创性、集成性科研攻关,努力催生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让人才评价更科学。坚持“谁用谁评价、干什么评什么”,探索代表作评价、产业贡献评价、社会认可度评价,选择了20家单位开展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目前全省17个重点产业的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到82人,占全省总数的一半,泰山人才达到1334人,占全省科技领域泰山人才总数的85%。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抓牢融合发展关键。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今年重大科技攻关指南建议75%来自企业,90%以上的省重大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承担,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建强“科融信”综合服务平台,助力1900余家企业获“无担保、无抵押”融资超103亿元,有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目前,全省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5万家、居全国第三;高新技术企业3.5万家、居全国第四。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业比重达到55.31%。较去年提高1.99个百分点,超出“十四五”规划目标5.31个百分点。 三是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畅通融合发展路径。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出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16条“硬措施”,指导22家试点高校院所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赋权改革、“先使用后付费”等方面先行先试,持续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布局建设6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40家中试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已促成科技成果交易近1600项,成交额突破15亿元。
未来三年,省科技厅将围绕4个行动计划,强化创新要素供给,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机器人、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等4个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强化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支撑,充分发挥工业智能制造等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导向作用,支持机器人领域开展仿生设计、混合驱动等前沿交叉技术研究;支持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领域开展细胞培育肉、柔性传感纤维、高端海绵钛等前沿技术研发。每年实施一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精准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支持机器人领域加快突破高精度传感器、先进伺服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聚焦食品、轻工纺织、冶金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需求,强化工艺迭代、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供给。鼓励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其承担国家、省级重大创新项目,突破制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发挥科技奖励激励作用,完善轻工纺织等产业分类选评机制,培育一批“山东好成果”。 二是建强重大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机器人、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领域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120家以上,全面提升创新平台产业支撑能力。建好人形机器人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支持机器人领域优势单位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技术成型高端装备与先进技术、绿色造纸与资源循环利用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作用,加快发挥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等省实验室作用,支持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需求开展持续性科研攻关,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加速迭代。 三是加快成果转化落地。依托山东科技大市场,完善机器人、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领域专员服务项目机制,构建“需求挖掘+成果梳理+技术交易+要素赋能”服务体系,常态化组织科技成果路演和对接活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加紧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支持企业建设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大力推广“鲁科贷”“鲁科担”“鲁科保”“鲁科投”“鲁科融”等科技金融产品,扩大“拨投结合”“先投后股”改革试点,加速高质量科技成果在山东落地生根,让服务机器人、安全营养食品、高端智能纺织品、高性能运动装备等科技成果更好更快赋能人民美好生活。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发挥好省委科技委办公室作用,强化厅市会商、部门协同,共同落实好行动计划各项举措,推动机器人、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近年来,省教育厅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着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精准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4个行动计划要求,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优化学科布局,筑牢产业发展“强支撑”。深入实施一流学科“811”建设项目,支持驻鲁部属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全力推动省属高校冲刺“双一流”,全面增强高等教育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力和贡献度。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定期发布《山东省本科专业鼓励发展清单》《山东省“十强产业”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为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供指导。紧密聚焦机器人、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等4个产业发展需求,动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持续提升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 二、强化人才引育,激活创新发展“源动能”。紧扣科技创新和标志性产业链需求,统筹政策供给和资源配置,引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效。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新双高”改革试点,实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高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共同体、卓越工程师学院、山东高校新工科联盟等建设,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充分发挥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蓄水池作用,聚焦4个重点产业领域,依托各类人才工程,建立国家级人才潜力人选培育库,切实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强化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性支持,培养造就更多青年英才,为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三、深化协同创新,打通产业赋能“全链条”。以4个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引导高校充分发挥高能级平台支撑作用,建强跨学科攻关团队,创新研究范式和组织模式,合力攻坚突破一批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加快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完善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体系。推动高校充分融入“山东科技大市场”,常态化遴选发布“山东高校好成果”。前不久,我们联合省科技厅等部门组织举办山东高校好成果发布活动,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滨州医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等4所高校集中发布5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4.75亿元。深入实施“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建强用好全省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举办校企产学研对接活动,推动校企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精准对接、高效落地,更好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推动机器人产业壮大,以及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等三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省工信厅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引导和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机器人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极,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作为我省工业体系的支柱力量,其创新能级直接关系到全省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省工信厅将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打出一套“强创新、优生态、促转型”的组合拳,具体举措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聚焦产业创新发展,激活企业“主引擎”。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独角兽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不断壮大产业科技创新主力军。在机器人产业领域,超前评估考量、引育项目、培育企业,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方向,集中力量突破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技术瓶颈。在三大传统产业领域,建设一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带动产品迭代升级,持续推动产业能级跃升。优化服务供给,高标准建设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方案设计、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二是深化数智绿色转型,培育竞争“新优势”。以数智赋能和绿色转型为抓手,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在智能化升级方面,推动机器人产业与三大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将具有先进技术、创新模式和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应用场景纳入“工赋百景”揭榜挂帅项目范围,按规定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在现代冶金领域推广智能冶炼、无人仓储等应用场景;在现代食品领域打造智能生产线和全链条溯源系统,建设5个以上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在轻工纺织领域发展柔性生产、个性化定制模式,研发具备自感知、自决策功能的智能纸机。在绿色化发展方面,支持碳捕集封存、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在现代冶金等行业示范推广,打造20家以上国家级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绿色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是优化产业生态布局,凝聚发展“向心力”。强化资源统筹和政策协同,营造创新发展良好环境。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在机器人领域推动建设3-5个工具软件平台,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在传统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世界级现代食品、轻工纺织、先进冶金产业基地。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技术攻关。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技术交流、政策培训等活动,引导企业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会同有关部门细化落实举措,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推动机器人产业成为山东新的产业增长极,推动三大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为全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滨州市在现代冶金、轻工纺织、现代食品等领域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请问滨州市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抓好行动计划的落实?
近年来,滨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任务”,加速构建“政府主抓、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科创生态,“魏桥崛起”“京博模式”“愉悦速度”等一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践案例不断涌现。特别是,我市通过与省科技厅深度战略合作,深化实施“厅市会商”机制,不断将科创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一是“矩阵式”政策布局。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科技激励机制若干措施》《科技创新成果评定办法》等政策文件,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生产线”。积极承接山东省17领域产业科技创新计划,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明确三年内实施166项技术攻关任务,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条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1位。“十四五”以来,在现代冶金、轻工纺织、现代食品三大领域,累计实施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7项,获得省级资金支持超过2亿元。 二是“高能级”平台支撑。我们聚焦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全市布局了450家省级以上高能级科创平台、10家省重点实验室。特别是,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于2024年12月获批筹建,成为全省首家由民营企业承建的省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开展科研项目61项,总经费超过4亿元。愉悦集团全球首创精密织造技术制造心脏动脉血管,已进入临床三期。中裕集团打造全国最长小麦循环产业链,实现膳食纤维、赤藓糖醇、蛋白肽三项“全国首创”。 三是“全方位”环境保障。我们坚持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推进,建成全省首个“一厅五库五平台”地市级科技大市场,举办“渤海科转赋能汇”系列活动,促成30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经统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0年到 2024 年共翻了两番,年均增长率达35%。全市69家“冠军产品”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达84%。绿色印染、铝合金轻量化、纤维材料3个中试平台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名单,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持续提升。 下一步,滨州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好《山东省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好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行动,推动现代冶金、轻工纺织、现代食品等在内的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更多新质生产力。 一是延深度,构建产业现代体系。 编制《滨州市“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3个省级、6个市级战新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加快数字产业、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重点项目建设,赋能传统产业转型。 二是拓广度,攻坚产业关键技术。围绕滨州“5210N”产业集体需求,推动校企精准对接。加快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建设。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新的科创增长极。 三是增热度,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需求导向”的科技项目生成机制,支持产业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通过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形式,集中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实施高质量市场主体培育行动,打造一批具有产业凝聚力的“冠军”企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请问,下一步山东在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哪些思路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大会部署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完善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建好基础研究特区,推动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科研范式变革,努力产出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深入开展重点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精准组织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芯片、深海开发、先进材料、生物制造、新兴电池、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加快引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塑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充分发挥崂山实验室引领带动作用,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和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开展有组织高水平科技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支持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牵头重大科技项目、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按照“先试用后付费”方式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共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高标准建设中试示范基地、概念验证中心,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增强“山东科技大市场”供需对接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基地。 三是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协调机制,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评价联动,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良性互动。加快培育战略人才力量,强化青年科技人才长期稳定支持,培养造就更多科技领军人才。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推动高层次人才“互聘互用”,充分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活力。健全科融信综合服务机制,深化科技股权改革,积极发展风险投资、耐心资本,推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深化科技交流合作,高水平建设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上合组织科技创新合作中心等重大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与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倡树“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鲜明导向。加快构建“创新无忧”的一流科技创新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