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提升水土保持功能情况
发布会新闻
2024年山东水土保持率达86.55%!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
2024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2.13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6.55%,高出全国平均值13.72个百分点,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 [详细]
- 山东探索推进水土保持空间管控
- 依法科学划定国家级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5462平方公里、重点治理区16540平方公里,划定禁止开垦陡坡地3694平方公里。... [详细]
- 年治水土流失不低于1150平方公里
- 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趋势。... [详细]
文字实录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定于2025年11月18日(星期二)10:00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水利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提升水土保持功能情况。齐鲁网、闪电新闻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省水利厅副厅长尹正平先生,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徐本亮先生,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郑汝志先生,介绍山东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提升水土保持功能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尹正平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交流山东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以来,山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深入实施《山东省水土保持条例》,加快落实我省《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趋势。2024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2.13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6.55%,高出全国平均值13.72个百分点,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实现整体跃升。 一是夯实法治基础,完善协同联动新机制。2023年8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2024年1月,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山东省水土保持条例》修订案,将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部署纳入法治轨道。去年以来,省水利厅和相关部门相继印发实施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办法、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更加完善。 二是加强空间管控,构建预防保护新体系。探索推进水土保持空间管控,依法科学划定国家级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5462平方公里、重点治理区16540平方公里,划定禁止开垦陡坡地3694平方公里,预防保护体系更加完善。聚焦“未批先建”“未批先变”“未验先投”等突出问题,常态化全覆盖开展卫星遥感监管,解译识别人为扰动1.7万余处,累计查改问题4232个,落实人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970平方公里,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三是坚持精准施策,开创生态治理新局面。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164项,沂源县被水利部纳入国家首批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试点。建成“水源保护型”“生态旅游型”“绿色产业型”“和谐宜居型”“休闲康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66个,1064条规模以上河道水系绿化达标率100%。兰陵县压油沟小流域、嘉祥县纸坊小流域、日照市东港区龙门崮小流域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四是释放政策利好,探索美富共赢新路径。综合发挥土地、财税、金融等一揽子政策工具的作用,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取得突破。截至目前,我省先后在7个市完成15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总交易额8580万元,为我省发展生态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新引擎。沂源县鼓励有潜在需求的企业认购水土保持碳汇,成功交易龙子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碳汇当量5万吨,交易收益用于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提升生态宜居环境,并投入后续水土流失治理。肥城市老城街道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近3000亩新梯田纳入流转经营或入股合作社,土地流转每亩增值350-400元。 五是注重示范引领,塑造同题共答新态势。把示范创建作为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系统工程紧抓不放,推动示范创建全域布局、全链发力。各行业领域积极响应,按照管行业、管建设、管生产必须管水土保持要求,强化日常监管,大力推行绿色设计、绿色施工,先后创建5个国家级示范工程。新一轮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共创建示范25个,水土流失防治呈现同题共答、同向发力良好态势,我省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评估中连年获得优秀等次。 对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在依法防治人为水土流失、重点区域治理提质增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还面临重大考验。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部署要求,全面提升水土流失防治水平,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美丽山东建设厚植生态根基。一是构建完善水土保持保护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工作格局,增强水土保持一体化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营造社会广泛关注、人人自觉参与水土保持的良好氛围,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二是全面提升水土保持保护治理水平。持续深化水土保持分区分类精准管控,加强监测评价和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水土保持数智监管平台,控增量、减存量,实现人为水土流失问题动态清零。强化示范引领,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质增效,每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不低于1150平方公里,培育壮大“小流域+”生态产业链,保水土、减灾害、护环境、建生态、促生产等水土保持基础性、综合性功能更加彰显。三是创新提升水土保持投入保障水平。综合运用产权激励、金融扶持等政策,探索以奖代补新型治理模式,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和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深化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不断扩宽生态价值转化渠道,促进水土保持治理投入持续健康发展。
谢谢您的提问。水土保持空间管控是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要求,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禁止开垦陡坡地范围等管控单元,指导大家在不同区域开展各类生产建设活动时,落实差别化保护治理措施,促进水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 一是划定重点区域具体范围。重点区域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以及25度以上禁止开垦陡坡地范围。我省划定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988平方公里,涉及德州、聊城、菏泽等3个市的13个县(市、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9793平方公里,涉及济南、淄博、枣庄、潍坊、济宁、泰安、日照、临沂等8个市24个县(市、区);划定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4474平方公里,涉及9个市的19个县(市、区);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6747平方公里,涉及9个市的22个县(市、区)。划定禁止开垦陡坡地范围3694平方公里,涉及12个市的87个县(市、区)。 二是实行分区分类精准管控。总的原则是依法管控、严格保护、系统治理、分类施策。就是要落实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差别化、精准化实施水土保持预防管控和综合治理措施,整体提升国土空间水土保持功能。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坚持大预防、小治理,采取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强化河流源头区、重要水源地、水蚀风蚀交错区等区域水土流失预防保护,降低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风险。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加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优先安排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坡耕地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流域水土保持效能。在禁止开垦陡坡地范围,加强地表扰动监督管理,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在25度以上陡坡地种植经济林的,应当科学选择树种,合理确定规模,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造成水土流失。 通过这一系列保护治理措施,增强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提高区域植被盖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增产增收,让山更绿、水更清、业更兴,不断增强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感谢您的提问。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聚焦生态环境管理的短板弱项,扎实做好控源截污工作,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强化源头防控,做好水环境监管。持续开展冬春季水质保障提升、汛前水质超标隐患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深化水环境突出问题发现与监督帮扶工作机制,以“一断面一策”为抓手,定期调度督导水环境突出问题解决。强化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巩固提升行动;推进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提升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巩固治理成效;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发现问题移交城市黑臭水体主管部门,督导即知即改、确保动态清零。截至2025年10月,“十四五”国控地表水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80.4%,优于“十四五”末目标10.5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保持为0;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 二是积极扩容提质,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扎实推动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与生态缓冲带协同布局,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重要排污口下游、支流入干流处、河流入湖口等关键区域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布局,开展南四湖、东平湖等重要湖泊及洙水河、东鱼河等河流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累计组织新建、修复及改造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超30万亩,建设河湖生态缓冲带超300公里,在有效削减入河污染负荷,提高面源污染拦截消纳和河流水体自净能力的同时,也在固土护坡,减少土壤侵蚀、泥沙流失等水土保持方面发挥了可观成效。 我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鸥鹭齐飞的生态保护成效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谢谢您的提问。厚植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完善价值实现路径,对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塑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省水利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建立健全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工作方案》,制定近期至2029年、远期至2035年目标任务,明确工作内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二是强化先行先试。根据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试行)》,以沂源县龙子峪小流域为试点开展碳汇量监测、核证等工作,2024年11月成功签约水土保持碳汇交易,交易碳汇5万吨,成交总价150万元。这是我省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第一单,也是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碳汇交易第一单,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价值实现探索了路径、提供了借鉴。 三是强化综合施策。综合发挥土地、财税、金融等一揽子政策工具的作用,统筹治山保水、治河疏水、治污洁水、以水兴业,以小流域为单元,逐步丰富价值转化路径。全省积极探索实践,先后有7个市共完成15单转化交易,涵盖“水土保持+碳汇”“水土保持+特色农产品”“水土保持+文旅经营”“水土保持+休闲康养”“水土保持+土地增值流转”“水土保持+绿色金融”等类型。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因地制宜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下一步,我省将持续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价值实现机制,以国家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试点为抓手,以泰沂山区、胶东半岛为重点,从陆地到海岛、从山区到平原、从农村到城市,高标准建设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培育更多更优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创新金融支持,畅通转化渠道,建立完善水土保持投入循环机制,推进生态建设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自然资源和林业主管部门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持续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和作用,助力推进我省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矿山修复治理。实施黄河流域、海岸带等重点区域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综合采取自然恢复、工程治理、土地整治等治理方式,加快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完成矿山治理面积17万余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有效缓解了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昔日的废弃矿山成为绿水青山,生态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二是科学实施山水工程。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实施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源头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3.4万亩,水源涵养能力增加56.3%,达到43.81亿立方米。一体推进沂蒙山水工程资源调配、生态修复和长效治理,筑牢沂蒙生态屏障,沂河上游东汶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被评为“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 三是强化湿地保护修复。编制《山东省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构建“一轴三区十带多点”的湿地保护空间格局。持续开展黄河三角洲、南四湖、东平湖、海岸带等重点区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修复湿地面积90余万亩,有效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净化功能。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系统修复,为推进我省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水土流失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不合理、不科学的生产建设方式是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各类生产建设活动的监管,纠正不合理、不科学的生产建设方式,督促相关生产建设主体采取水土保持预防治理措施,十分必要。监管重点包括生产建设项目和农林开发等其他生产建设活动。 对于生产建设项目来说,生产建设单位是水土流失防治的责任主体,重点监管水土保持方案制度落实情况,包括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补偿费缴纳、水土保持监理和监测、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等,要聚焦水土流失防治实效,特别是表土剥离和保护利用、弃渣减量和综合利用、措施实施效果等,严防顺坡溜渣、大面积裸露、乱挖乱堆乱弃等现象。 对农林开发等其他生产建设活动来说,从事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是水土流失防治的责任主体,重点监管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指导责任主体按照农林开发活动水土流失防治有关标准,采取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和施工方法,尽量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破坏,并通过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对已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块,要督导相关责任主体进行治理。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山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土绿化的重要论述,将科学绿化作为提升水土保持功能、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以深入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为抓手,充分挖掘绿化潜力,科学推进植树增绿。“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完成造林80余万亩,森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升。 一是科学优化国土绿化空间布局。省政府、国家林草局建立局省共建机制,联合印发《山东省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衔接我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林业保护发展等专项规划,按照“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城乡绿化”的定位进行科学布局,不断提升鲁中南山地丘陵、鲁东低山丘陵等的水土保持功能。 二是系统实施国土绿化工程。从生态修复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关联性出发,组织实施一批国土绿化工程项目,不断提升国土绿化水平。高质量实施尼山区域、沂山区域国土绿化示范项目,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黄河下游、环泰山区域等重点区域国土绿化工程。同时在绿化施工中充分保护原生植被,禁止毁坏表土、全垦整地等,避免造成水土流失或土地退化。 三是持续营造科学绿化良好氛围。省领导、驻济部队领导率先垂范,每年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带动社会适龄公民广泛参与。利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开展宣传,连续举办四届山东省森林文化周活动。鼓励公民通过捐资捐物、认种认养等多种形式履行植树义务。弘扬科学绿化理念,凝聚全社会共同参与国土绿化、助力水土保持的共识。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巩固深化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成果,扎实推进重点区域荒山造林和森林质量提升,努力为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