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山东推进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新闻

文字实录

<<点击更新
2025-11-19 14:29:51 齐鲁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11月20日(星期四)15:00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科技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推进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情况。齐鲁网、闪电新闻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2025-11-20 15:03:38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科技强国、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今天,我们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海生先生,为大家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推进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于洪文先生,党组成员、省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峰先生,副厅长梁恺龙先生,副厅长祝恩元先生,副厅长、省外国专家局局长苏学锋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记者朋友们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请孙海生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2025-11-20 15:15:19 孙海生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省科技厅,对参加此次新闻发布会的各位媒体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并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山东科技创新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山东科技创新,去年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为我们抓好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四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赋予率先“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全省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目标圆满完成,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对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下面,我重点从六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五年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2023年根据中央改革精神,重新组建成立了省委科技委员会,各市均成立了市委科技委员会,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全面重塑。省级财政科技发展资金连续保持高位投入,“十四五”期间带动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2597.3亿元,连续四年增量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1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超出“十四五”规划目标0.04个百分点,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 五年来,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构建,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形成。我们优化重组基础研究平台,获批国家实验室1家,崂山实验室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总平台、总链长”作用加速显现;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36家,其中地方主管口径的16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布局省实验室11家、省重点实验室328家,“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基本构成。我们积极承接“国之重器”落地山东,国家“十四五”布局的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步建设,新建数量占全国的1/7。同时,还启动了水动力、深地探测、空天动力、电磁橇等大科学装置预研建设,力争“十五五”期间实现新的突破。我们高标准建设了山东能源研究院、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获批燃料电池、盐碱地综合利用2家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数达到3家,数量居全国前列。 五年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推进,标志性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我们强化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布局,大力支持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持续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努力催生重大创新成果。常态化开展“山东好成果”遴选,已评选发布138项重大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发电,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发射升空,世界在建工程最大直径盾构机“山河号”顺利穿隧,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出港运行,全球最快高铁列车CR450动车组研制成功,全球首次实现生物合成王浆酸产业化,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组数据库成功构建,不管是上天、入地还是下海,山东都有全球最领先的科研成果,这些不仅为科技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山东贡献。 五年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快速壮大。我们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精准培育“硬科技”中小企业,聚力打造领军企业,全省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从1.8万家扩增到5万家、居全国第三,较“十三五”末增长175%;高新技术企业从1.4万家跃升到3.5万家、居全国第四,较“十三五”末增长150%。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5.31%,超出“十四五”规划目标5.31个百分点,较“十三五”末提高10.21个百分点。 五年来,科技惠民扎实推进,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我们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研攻关,1类靶向抗癌创新药“齐倍安”、治疗Ⅱ型糖尿病创新药“瑞霖唐”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标志性产品攻关突破,“十四五”以来我省新获批1类新药9个,相较“十三五”时期只有1个,实现巨大突破。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1类新药还有141个,我们将加大支持力度,努力让老百姓用上更多优质创新药。我们聚焦粮食安全,持续实施农业良种工程,累计培育动植物新品种2100余个,“济麦44”“齐黄34”“蓬莱红4号”等一批新品种刷新全国高产纪录,成为老百姓田间、餐桌的“新宠”,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4%、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五年来,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加速形成,区域创新发展更具活力。我们持续优化政务、人才、产业、企业、金融、开放、研发、文化八大科技创新生态,全面塑成“企业安心、人才舒心、科研顺心、投资放心、服务暖心”的创新氛围,“创新无忧”正成为科技强省建设的鲜明标识。我们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上合组织科技创新合作中心等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落地山东,与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1万余名外国人才长期在鲁创新创业,山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我们牵头建设黄河科创联盟,正在全力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京鲁成果转化基地,创新活力愈加澎湃。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级各部门的协同配合,更离不开一线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拼搏奋斗。在此,向一直关心支持山东科技工作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斗在一线的广大科研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近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们将锚定“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着力营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加快建设新时代科技强省,努力将山东打造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2025-11-20 15:15:39 主持人

谢谢孙海生先生。山东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2025-11-20 15:15:58 央广网记者

“十四五”期间,山东取得了多个国际首创、全国首个的标志性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在引领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否具体介绍下有关做法和成效?

2025-11-20 15:27:10 孙海生

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们紧紧围绕产业需求布局重大科技攻关,累计实施600余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坚持系统布局、链式布局,坚持协同创新、融合创新,突出交账意识、绩效意识,积极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持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们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发展质效持续攀升。比如,冶金领域,日照钢铁建成投产5条全球热轧最高水平的ESP无头带钢产线,取得全球最薄0.6毫米热轧带钢、能耗直降70%、碳排放锐减80%等颠覆性突破,产品广泛应用于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等标志性项目,每6辆家用车的结构钢就有一辆来自日钢;南山铝业研制出国内首台高精铝合金辊底炉,加快向高端铝材进军,国产大飞机70%以上的航空铝材由南山铝业供应。化工领域,万华化学自主研制并建成年产20万吨高性能聚烯烃弹性体(POE)装置,打破国外垄断,有力保障了我国新能源产业关键原材料安全可控,目前该产品已实现经济效益15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东明石化研发原油直接催化裂解制烯烃(UPC)技术,打破了全球石化行业现有工艺路线格局,原油资源消耗降低约60%。2024年,全省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2.86万亿元,其中高端化工营收占比达57.7%,较2021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轻工纺织领域,太阳纸业成功突破了莱赛尔纤维溶解浆制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并在国内率先实现产业化,建成年产10万吨生产示范线,相关产品年产值已达16亿元,有力保障了我国高端纺织纤维原材料的供应链安全;鲁泰纺织突破高效数控在线染色成套技术并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能耗、废水排放量较传统加工方法减少20%以上,碳排放当量降低25%以上,相关产品年产值达10亿元。 我们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集群效应日益凸显,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山东天岳研制出全球首款12英寸碳化硅衬底;浪潮集团研发国内首款国产化率100%的服务器整机,实现从芯片到系统全方位自主可控;青岛海信开发国内首颗全自主8KAI画质芯片,填补国产化超高清画质芯片空白。高端装备领域,东方航天港研制出我国首个半固定式火箭海上系统试车试验平台“东方航天港一号”,可满足我国所有现役主力火箭发动机的试验需求,有力保障了我国商业航天海上发射全产业链闭环;济南二机床研发出国产首条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件机床加工及装配自动化生产线,成功应用于国内多品牌新能源汽车生产,单条产线可满足年产20万辆汽车的需求,目前企业在汽车冲压、压铸等领域自动化生产线国内市场占有率超85%。新材料领域,光威复材研发M60J级高强高模碳纤维,打破国外垄断;泰山玻纤研发的风电新能源用高强高模玻璃纤维,打破国外垄断,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5%;泰和新材突破了高性能芳纶涂覆锂电池隔膜一体化制备技术,间位芳纶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我们加快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推动关键领域抢先破局,为未来发展蓄势赋能。比如,人工智能领域,海尔发布国内家电行业首个智慧家庭垂直领域大模型,覆盖用户近2亿;极视角科技推出国内首个视觉算法全流程软件基础平台“极栈平台”,实现了从国产算力适配、数据治理到视觉算法模型开发训练的全流程国产替代。技能作业机器人领域,纽氏达特研制的精密行星减速机,年出货量超70万套,全国第一、全球第二,谐波减速机产能30万套,全国第二;珞石机器人研发的柔性协作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全国第一。量子领域,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在全球首次实现量子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实时通信,距离达12900多公里;参与研制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在处理特定科学问题时,计算速度比目前国际最快超级计算机还要快千万亿倍。生命科学领域,潍坊现代农业省实验室在全球率先构建了小麦、葡萄、西瓜三大基因组图谱;济南舜丰生物研制出2个基因编辑底层工具,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技术“出海”,为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技术”。 这些国际首创、全国首个,进一步夯实了山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面向“十五五”,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越来越多领域实现并跑、领跑,加速培育新动能、新优势。谢谢。

2025-11-20 15:27:42 中国工业报记者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关键一环。请问,山东“十四五”期间出台了哪些改革政策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2025-11-20 15:30:23 于洪文

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们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51项科技改革任务,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持续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上发力,有效解决科技管理条块分割问题。在省委科技委领导下,充分发挥省委科技委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完善部门协同、省市联动工作机制,强化对全省重大科技任务和改革事项的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与省委网信办、省市场监管局等10多个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16市签署新一轮厅市会商协议,凝聚起全省共抓科技创新合力。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建立以人才链为总牵引,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发展机制,实现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人才引育和产业布局的同频共振。 二是在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模式上发力,有效解决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问题。我们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健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项目凝练机制,实行“赛马制”“组阁制”“军令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加强动态监测和重大任务“里程碑”关键节点评估,科技项目质效大幅提高。同时,更加注重新场景的示范带动,在承接“氢进万家”“北斗新动能”2个国家科技示范工程基础上,启动实施“核动未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31个省级科技示范工程,同步部署技术集成攻关与示范应用,取得显著成效。比如,依托“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突破了燃料电池全氟质子膜全产业链核心制备技术,打造了“氢能高速”“氢能港口”“氢能园区”等多个首创示范样板,我省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从2020年的500余家增长到1200余家。 三是在改革评价激励机制上发力,有效解决科研人员活力不足问题。我们积极承接国家科技奖励、科技成果评价、科技人才评价3项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制定了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五元”价值标准,率先出台了省级层面高层次人才评价标准指引,评价人才、衡量成果更加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比如,在科技奖励评价改革中,引导奖励成果由“面向学科”向“面向产业”转变,“十四五”期间评选出的9项特等奖成果,已转化应用形成经济效益达860亿元;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中,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共举,推动20家试点单位出台或修订人才引进、岗位管理、职称评审、薪酬奖励等制度文件145个,形成了更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环境。 面向“十五五”,我们近期将出台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举措,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为科技强省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2025-11-20 15:31:11 香港文汇传媒集团记者

抓科技创新,既要多出科技成果,又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请问,“十四五”以来山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2025-11-20 15:35:14 刘峰

谢谢记者的提问。“十四五”期间,山东省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不断催生新产业、新动能。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破解成果转化“制度梗阻”。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聚焦核心痛点推出16条关键举措。比如,在职务科技成果管理上,建立区别于一般国有资产的单列管理制度,不纳入保值增值考核,破除“不敢转”的制度束缚;在赋权改革上,强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探索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转化,推行“先使用后付费”模式,精准破解“不想转”“不会转”“缺钱转”等难题。同时,不断完善政策配套,出台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技术转移人才等制度文件,为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成果转化“内生动力”。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动全省高校院所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随着改革深入推进,今年遴选22家单位开展综合试点工作,围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6大任务开展先行先试,推动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截至目前,22家试点单位总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1027项,合同金额达6.56亿元。 三是健全服务体系,畅通成果转化“关键路径”。围绕“转得出”,完善转化服务平台。支持高校、龙头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为科研成果提供概念验证、二次开发、工艺验证和中试熟化等服务。布局建设省级中试示范基地4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6家,上半年完成中试项目284个,验证科技成果318个,转化科技成果259个,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由“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围绕“接得住”,优化转化交易服务。高标准建设集技术交易、企业孵化、融资路演等功能于一体的山东科技大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供“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山东科技大市场汇聚成果5.67万项、需求6829项,累计挂牌科技成果1835项,成交金额15.21亿元。围绕“谁来转”,建强服务人才团队。建设12家国家级、省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大纲、教材、师资配套完善的规范化培训体系,累计培养8700余名技术经理人。建设86家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今年上半年促成技术交易额19.4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狠抓各项政策落实,建强用好山东科技大市场,加快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更多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谢谢大家!

2025-11-20 15:35:41 大众日报记者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请问山东在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哪些成效?

2025-11-20 15:40:27 梁恺龙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企业处于生产第一线、市场最前沿,对产业发展最了解,对市场需求最敏感,对创新的需求最强烈。“十四五”以来,省科技厅坚定不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牵头制定了《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当主角,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在布局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时,我们重点围绕解决产业堵点痛点和市场需求布局项目,指南多在产业中找,多让企业出题目,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出题人”。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重点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具有“三高一核心”特点的高成长性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答题人”。目前,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承担。 二是持续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生态。聚焦推动企业成为引才聚才主体,我们支持企业“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加快培养能解决产业“卡脖子”问题的领军人才和团队,企业申报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的比例超过50%。推动企业成为平台建设的主体,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过程中,企业参与平台数量占比超过92%以上,重大创新平台与重点产业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聚焦推动企业成为成果转化主体,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头部企业出题、高校院所揭榜、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推动重大科技攻关产出的重大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今年颁发的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中,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企业牵头或参与比例达到84.7%。 三是构建全生命周期惠企政策体系。我们制定了创新券、企业研发投入财政补助、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和贷款贴息等覆盖科技型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体系,实现了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企业创新环境持续优化。针对中小企业科研基础薄弱的问题,我们升级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网,整合1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设备超过3万台(套),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并采取创新券补助方式鼓励企业使用共享仪器,持续开展研发活动。“十四五”期间,累计为6.5万余家企业落实“小升高”、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等财政补助资金超58亿元,累计发放创新券近3万张,为企业节约仪器购置费用超过160亿元,大大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山东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连续多年超过88%,稳居全国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生态,更大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我就回答这些,谢谢大家。

2025-11-20 15:40:49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金融资本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请问,“十四五”期间,山东是如何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供给、拓展科创企业融资渠道的?

2025-11-20 15:45:40 祝恩元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十四五”期间,省科技厅坚持把科技金融作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方向,不断强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领域。重点开展四方面工作,概括下来就是“加减乘除”。 一是加强供给,持续完善科技金融政策。出台“科技金融20条”《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和系列配套办法、细则,从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强化资本市场政策激励、完善股权类科技计划体系、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打破部门间条框分割,调动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积极性,形成协同发力、政策联动、产品互补的政策合力。 二是减轻负担,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按照“产业认定过滤风险、科技增信化解风险、融资担保分担风险、科技保险分散风险、科技政策补偿风险”“五位一体”思路,积极构建多级融资分险模式。对企业使用科技信贷后发生的本金损失,省市风险补偿比例上限提高至90%;对担保机构科技担保业务发生资金代偿的,给予最高20%的风险补偿。“十四五”期间,共落实省级风险补偿2596.1万元,撬动银行贷款1058.6亿元;为2600余家企业发放利息补贴2.14亿元。 三是乘数效应,撬动多方资源支持创新。聚焦“增信、贷款、投资、担保、保险、上市培育”6个环节,高标准打造“鲁科贷、鲁科投、鲁科担、鲁科保、鲁科融”5个特色服务品牌;引导金融机构推出“科创研发贷”“远期共赢利率”等市场化金融产品,与政策性科技金融产品形成互补联动,构建覆盖信贷、保险、担保、投资、多元融资的产品体系。科技股权投资规模由2020年的3.53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12亿元,累计投资规模达28.44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跟投40亿元。其中,“股权联动”项目中省级科技资金、省级投资管理机构资金、相关市县配套资金、社会化资金按照1:1:2:2比例,对地方重大科技项目“一对一”联动支持,引领带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高成长性的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是消除壁垒,畅通银企对接服务融资。聚焦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整合原科技增信平台、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金融辅导系统等6大平台,打造山东省“科融信”综合服务平台,引进银行、融担、创投等合作金融机构,实现企业增信评级与银行融资授信“互通互认”,让“科技报表”变成了金融机构认可的“财务报表”,构建科技型企业“无抵押无担保”融资新模式。截至目前,平台已入驻企业2.7万家、金融机构170余家,累计为3288家企业授信167.99亿元,帮助2288家企业获“无抵押无担保”贷款115.58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健全“科融信”综合服务机制,深化科技股权改革,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耐心资本,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浇灌科技创新。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2025-11-20 15:45:57 齐鲁晚报记者

科技创新关键靠人才。请问,“十四五”期间,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方面,山东采取了哪些举措?成效如何?

2025-11-20 15:52:18 苏学锋

感谢您的提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十四五”期间,省科技厅坚持以人才引领科技强省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和用好科技人才,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人才政策体系持续优化。“十四五”期间,山东编制了首个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更具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人才新政,包括全国首个专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22项措施、全面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18条举措等,全面加大对人才来鲁支持力度。比如,顶尖人才来鲁创新创业最高可获得5000万元省级综合资助和6000万元股权投资。对省级人才类创业项目最高给予1500万元股权投资。同时,出台《外国人来山东工作便利化服务若干措施》,不断优化外国人才服务流程,在全省范围实现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与居留许可联动办理、来华工作许可证与社会保障卡集成融合,为外国人才来华提供最大便利。 二是强化引育并举,战略人才力量持续壮大。我们重点打造三支人才队伍。聚焦顶尖人才,健全院士团队稳定支持机制,加大顶尖人才引进力度,全省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165人,其中全职住鲁海洋界院士22人、占全国总数三分之一,居全国首位。聚焦领军人才,推动重点人才工程遴选与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技项目协同联动,紧紧围绕标志性产业链进行布局,培养了一批“总师”型领军人才;创新实施“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省外海外办赛机制,各类人才加速来鲁态势明显,全省省级以上领军人才超9600人,数量创历史新高。聚焦青年人才,创新构建全省优秀青年科学家培育库,加强对青年人才的长期稳定支持;在省重大科技项目中增设青年专项,在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中,由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比例超过20%;推动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青年人才支持比例超60%;在省科技奖中增设青年奖,累计有30名杰出青年人才获得表彰激励。 三是强化生态营造,人才创新活力持续提升。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倡树“创新不问出身、探索不设边界”的理念;探索设立了10家基础研究特区,建立长期稳定支持和长周期绩效评价机制,支持自由选题、鼓励青年人才坐住坐稳“冷板凳”,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深入挖掘“山东好成果”典型案例,宣传科研人员的创新故事,营造全社会支持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以省政府名义每年评选表彰20名左右为我省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这些政策举措,构建起了具有山东特色和全国竞争力的科技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推动山东真正成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 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大力度引进好、使用好、服务好人才,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科技创新人才生态,为科技强省建设提供更加有力人才支撑。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大家!

2025-11-20 15:53:46 主持人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请记者朋友们进一步加大对山东科技工作和各项政策的宣传解读,为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营造浓厚氛围、凝聚强大力量。 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科技厅办公室荆培珩,联系电话:51751025。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往期视频更多<<

分享到: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6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81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